close

                 P1050934

 

近期天下出版這兩本新書,對於當前人類文明與全球環境變遷有深入的著墨。

資本主義與民主化過程相輔相成,卻演變成當今的跨國公司,藉資本主義之名,扭曲民主的真義,弱化民主制度,控制國家政府決策的影響,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該如何轉變?

記得多年前,梭羅出版的著作《勇者致富》與《知識經濟時代》這兩本書,對於全球化的讚賞甚至認為企業不可能控制政府,現在聽來覺得格外諷刺。

John Micklethwait與Adrian Woodridge所著作的《公司的歷史》可以讓人了解公司在過往與現在所處的角色,公司可否應賦于法人格(我國明文承認)?公司法規的改革及所應有的內涵?這些問題,其實都須重新檢討。

P1050944

在科技不斷快速革新的時代,科學與人文的貫穿與融通,益顯重要。科技帶來的創新,可以為善;亦可以為惡。現實的社會不是如電影般所描述的科技至上。網路、智慧型手機、奈米、衛星、複製技術、人工智慧,這些都只是一個載體,它們能成為人類生活便利的工具,也是有著人文精神在其中。愛因斯坦身為一個偉大科學家,卻不斷呼籲理工人應當具備人文的關懷,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去設想新科技會給文明帶來何種後果。

在不斷專業化的現代社會裡,跨領域的人才更顯的迫切,學科日益專門分類,單單物理學,就可分出彼此都不相識的領域來。人文學科亦是如此,法律學就可有專精刑法卻不懂商法,甚至商法裡還可再分出公司法、海商法、保險法等等…

在專職年代中,我們在面對國家、政治、全球意識問題時,常常見樹不見林。知識份子已不復存在,取代的是專門技術人員。每個人窩在自己懂的領域裡,對於其他的議題漠不關心,因怕被人恥笑嗎?

過去,大家總有一個偏見,隨著科技不斷的發達,人類的生活會越來越美好。這種線性的直觀思考,讓我們處於盲目的樂觀主義之中,真實的情況是,人類當前面臨的卻是呈鋸齒狀的未來,如《黑天鵝效應》一書所說的,對於未來應當用理性去思考面對,而所謂的理性便是能分析反省不被短視利益所蒙蔽。

《文明的代價》此作者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對於經濟學一路走來有深刻的批判。經濟學是一門社會學科,不是科學。從2000年至2007年的金融風暴,再次驗證任何的數理模型都不能預測人類的未來,沒有深厚的人文底子,經濟學就如同管理學一般,是個企業巫醫!藉科學之名行占卜之術!

另一位經濟學者沈恩所著的《正義的理念》,如海耶克的《奴役之路》所述,對於正義與極權主義,人類的思辯應當時時保持懷疑精神。

P1050938 P1050942

危險的擴張極權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來自於長時間毫無警覺地漠視那些捍衛權威而設下的種種限制,無論這過程多麼緩慢。」美國大法官〈法蘭克佛特〉,在60年前就已預警的提醒人類,資本主義的企業,不是民主制度的夥伴,而是金錢利益的追隨者。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所著的《驅動大未來》,可說是一本全方位探討人類當今重大問題:

1.相互依存、緊密連結的全球經濟活動,資本流動、勞動力、消費市場和各國政府之間,產生的齟 齬。

2.電子通訊與人工智慧的未來。

3.全球權力的移轉,影響力與主導權由西方轉移到東方,從富國轉移到新興國家,從民族國家轉移到私人企業,從政治體系轉移到市場力量手中。

4.不永續方式的高成長—人口成長、城市擴張、資源大量消耗、水資源的枯竭。

5.人類研發各種革命性與威力搶大的新生物學。

6.人類文明與地球生態系統之間的平衡。

以這六大關鍵議題書寫驅動未來的思考方向

人類的歷史,從當初大帝國,再漸漸走向宗教狂熱時代,到17世紀後慢慢確立民族國家的興起,一個國家的團結與凝聚靠的就是抽象的民族意識,而這抽象的民族意識,就是藉著宗教信仰的領土化、時代的演變、資本主義興起、印刷術的誕生、國家方言的確立。(參《想像的共同體》,安德森著)

P1050943

但是在全球衛星與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之下,民族國家的凝聚力與正當性,正快速削弱中,尤其19世紀的非洲與中東國家,在西方強權依自身利益胡亂畫設國家地域。如蘇聯時代的南斯拉夫,便是硬將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劃為同一國家,導致後來的種族大屠殺。

在「後民族國家時代」裡,國家的權力被削弱,跨國企業組織不斷強大,種族意識不斷崛起,非國家組織的武裝暴行,在在考驗政府的領導能力。在這樣的惡性循環裡,我卻是悲觀以對。過去做為全球獨霸的美國,在民主體制漸漸失靈又不能取信於各國政府,處在這樣衝突不斷的氛圍裡、獲利的是追求私利的大企業,藉由遊說、賄賂國會,立法有利於企業的法規及削弱政府權力法條。你說在這樣的循環裡,人民的自由真的岌岌可危!

《後美國世界》曾起出的新時代、新規則,現在回過頭來看,作者僅從政治、外交角度觀點來看全球,其實有些狹隘及書末最後所提的六大觀點也是模糊不清。作者若從國家政府的角度來段論國際情勢,或許言之有理,但當加入先前所提的企業、民主弱化、非國家組織、區域國家衝突等等因素在內,那所謂的〈後美國地位〉不是那麼厲害與穩定。

P1050946

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留給後代子孫千瘡百孔的生活品質。工業革命帶來人類生活品質大躍進,平均壽命延長、提高識字率、提升衛生醫療水準、營養狀況的改善,人口呈現大爆炸,在20世紀末新興國家的中產階級崛起,對於物質的享受,早已超出地球的負擔。

成長的代價,是用戴蒙《大崩壞》所述的人類文明的消失嗎?

三十年前出版的《成長的極限》,預言了科技帶來的便利與慾望無限的擴張,但氣候的變遷、城市化的興起、自然資源的枯竭、文明病的增加,在我們以一次性、無法回復性的破壞土地與使用各種資源時,隨之而來的是災難的反撲,水汙染的全球衝突、膨脹的人口帶來飢餓與肥胖的諷刺,猶如當初綠色革命宣示糧食將不虞匱乏,但最後卻帶來土地表土生產力的下降。

P1050949

當商品價值的衡量加進了環境與社會的成本時,「免費」一詞還能振振有詞嗎?對於克里斯.安德森《免費》一書的謬論,真不知作者立論與思考的依據為何?自由市場對自然資源的破壞,這種「外部成本」從來沒被納入商品的價格裡,導致消費者認為便宜是理所當然之事,卻不知,最壞的後果由我們來承受。

種種危機的環視之下,已有許多解決之道學者率續提出。在《價格戰爭》一書中,作者對於哈定提出「共有財悲劇」的反駁,真正造成共有財悲劇的來源是,跨國企業貪婪無止盡的破壞。人類在數百年前,共同使用共有財時,會節制善待自然資源,只取該用之所需而不濫用,但當政府以圖利少數企業,這樣的人與自然的平衡便消失殆盡。此觀點蠻值得大家閱讀省思。

P1050950

永續經營是現下熱門口號,地球與人類能永續的生存是一條必須成功的道路,但是否可行?或許可藉艾略特一席話:「成功是相對的:它決定於我們把事情搞砸之後,能夠收拾殘局到何種地步。」處在多事之秋之際,人類被灌輸認為:解決當前危機及衡量是物價值的唯一方式,就只有「市場」。亞當斯密經常被誤解為自由市場的代表人物,但在其《國富論》一書裡,「看不見的手」一詞並沒有如後世般所引用那樣顯著。反而亞當斯密認為政府應當扮演強有力的角色,對於「公共財」(公共利益)不應以利益角度衡量,國富論曾說到:「商人的利益從來不會和公眾利益完全一致;大體而言,他們的利益在於欺騙公眾,甚至壓迫公眾。而且事實上,公眾也經常為他們所欺騙與壓迫。」

《驅動大未來》在論及公眾社會議題,對於公共利益、福利政策、幫助弱勢者、文化差異等等…在好幾年前有本《見樹又見林》早已提出看法及解決之道,作者亞倫‧強森身為社會學學者,從文化抽象符號,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判斷依據,沒有社會科學矯飾的艱澀文字,批判自由主義盲目崇拜艾茵.蘭德(著作有《自私的美德》、《源泉》、《阿特拉斯聳聳肩》)不斷以偏見歌頌自私的美德,卻忘了其狹隘的論述,導致20世紀末之後,一場又一場的金融風暴(葛林斯潘便是其信徒)。

P1050947

人與人、人與社會互動中,「我們形塑了我們所參與的社會;我們身處的社會也同時反過來形塑了我們。」我們常常流於膚淺的抽象意識,加諸於社會與他人,甚至非人類之物種。這樣的價值判斷,翻開歷史,便是人類從極權走向民主和平,在不自覺之中又邁入獨裁不公的漩渦裡。

:「社會菁英階級,在長期穩定的時期裡,如何逐步累積財富和影響力,然後運用龐大的財富和影響力來阻礙改革,防止對他們有利的誘因和規則遭到撤銷。」公民意識的崛起,是我認為迫切急需的力量。面對的問題如下:

 1.民主制度遭資主主義的弱化,政府監督、懲罰功能的喪失,企業運用說客左右國會議員

 2.自然資源急遽枯竭,跨國企業卻依舊是無忌憚開採,現存的雨林仍加速破壞中

 3.水汙染導致水資源的缺乏,可能引起區域間的武裝衝突

 4.全球氣候劇烈變遷影響糧食供給不均

 5.大企業控制全球糧食動脈,運用生物科學破壞生物多樣性(孟山都基因公司、杜邦公司、全球四大  糧商)以迫切需加以限制

 6.反省全球化,圖利菁英階級的立法,已來到革命翻轉的前哨,僅剩革命一路的選項是否有挽回的餘 地?

 7.網際網路可否開起不同意見間的交流?還是只會分散焦點與重大議題的專注力。

 8.抑制人口的增加、全面革新傳統經濟學的思維,商品不能再有免費,要加計環境與社會的外部成本,對於商品的價格須有重新的檢討。

 9.當貧富不均擴大之際,將是極權主義的來臨。

 

參閱資料:

驅動大未來/天下出版

文明的代價/天下出版

價格戰爭/時報出版

成長的極限/臉譜出版

大崩壞/時報出版

正義的理念/商周出版

城市的勝利/時報出版

後美國世界/麥田出版

想像的共同體/時報出版

免費/天下出版

到奴役之路/台大出版

公司的歷史/左岸出版

見樹又見林/群學出版

    

 

arrow
arrow

    春江水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