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邁向沒落的循環,不是單一事件所能造成
看看台灣目前的處境,實質所得倒退、失業率升高,但外勞人數卻不斷增加
政府對於解決問題的心態,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於整個解構性失調毫無辦法
單單就引進外勞人數來探討
政府從沒想過外勞政策對台灣社會的衝擊,引進外勞對誰有利?資本家、企業主,卻壓縮台灣就業人口與壓低所得增加,
而外勞從事何種工作性質?高危險性、高勞力密度、無附加價值性,當政府與企業口口聲聲說:要走向知識經濟時代,要創新科技的產業,但骨子裡仍留戀那無意義經濟數字。深怕這高污染性的產業出走、停工,會影響自身利益前途。
邁向新的產業階段,需要陣痛期裡官員有遠見的策略與風骨,但從李登輝以降的政府卻是益加無能與膚淺
台灣是一個島國,內需市場狹小,所以身為一個海島型的國家,發展海外貿易是必然的路,但我們的海運輪船卻掛上外國的國籍、台灣的父母強迫子女當個公務員就好、年輕人抱著浪漫夢想直喊我要文創
文創是一種文化的象徵,這是在地的生活日積月累,是否能量產、是否能持久穩定有產品問世,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台灣走文創這條路,我直接表明我的立場,「我不看好」!
不看好的原因是,政府不可能傾全力扶植、台灣人商業氣息太重短視近利,一個國家的強盛必定由工業開始,也必定以工業為母,但工業請別想到就必定是汙染。
過去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工業污染,在現代,是不能存在,但政府卻仍放任期發展和汙染
過去引以為傲的半導體、電子產業如今成了尾大不掉的負擔
台灣要走向何方?最終關鍵是要有明確的策略發展
若要走韓國日本財閥之路,那就需扶植特定企業、深化金融併購的人才與法律
若要仍走中小企業之路,那現今對電子產業的落後補助就該停止
我們都知道要發展高門檻、高創新的產業,但嘴巴講的永遠比身體力行簡單
現在能一步一步做的,可以從降低外勞人數開始
不再放任企業胡作非為,這些企業只會成天說,台灣年輕人不踏實,但大多數企業主可曾做到社會責任?沒有!可有讓員工再教育進修的管道?沒有!只會想著員工一來就,能上工操到死,等到沒利用價值了,再換一個。
台灣要再向前邁進,重新贏得新加坡、香港的尊重,就須懂得培養人才及留住人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