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1115  

 

書名:海德堡歲月

作者:尼可拉斯.宋巴特

譯者:劉興華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2004/9

 

作者出生於一戰後,成長時代經歷過希特勒統治的歲月,也看到二戰戰敗後的德國,百廢待興。

1943年德國戰敗投降,隻身前往海德堡,這座唯一不受砲火波及的大學城。透過亞弗列德.韋伯(馬克斯.韋伯的弟弟)的介紹,邁入了海德堡大學的年輕歲月。

二戰剛平息,但動亂仍在世界各地悄悄進行著。百家思想傾巢而出,宛如另一場威瑪共和時期的黃金年代。開創文化社會學的亞弗列德.韋伯、卡爾.雅斯培的道德哲學、馬克斯.韋伯被英雄化的學術論著、懷柴克講述佛洛依德的研究課……一場場思想激盪的課程裡,啟發後世人文與科學繼續前行的成果。

來自各地的學子、文人,帶著不同的見解、觀感塑造海德堡精神。在當時,海德堡不只是地理名稱,這座城市是德國的精神象徵。人文薈萃的聚集地,激發人們的創造力、批判力,無止盡的求知欲,情色交融的開放風潮。

作者說:「那時的海德堡精神是非海德堡人的東西,是一代代不斷更新、確認的思想,經歷的產物。他們符合邊緣人的特質,並神奇地在這地方相遇。」

 

關於記憶

「為什麼有些是我們忘得很快?而哪些事會永遠烙印在我們記憶中?是哪些我們記憶中不過是個短暫模糊的時刻,一個手勢,一句話,一個聲音,一種光線作用。」

流連於豪華沙龍中,別墅裡舉辦的讀書會,有著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影子,年輕狂少裡藏著赫塞.赫曼高貴思想,吸取《玻璃珠遊戲》提出真正德國的人性尊嚴,重新詮釋湯瑪斯.曼文學思想,對德國罪責細緻的論辯,無條件推崇其大師地位。

宋巴特承繼古典思潮,對於哲學、文學、科學……各種知識的學習態度,展現的是不同於俾斯麥以降的「鐵與血」極權教條,帶著反自由的普魯士符號的父權秩序。

看過戰爭的殘酷與人類無知的行為,作者對得來不易的自由,就更能深刻體會。「自由主義 — 是一個可以斡旋、調解、中和,並容忍的主義。是以創造和平為志,而方法不是戰爭、對立和宰制,而是協議。」

過往求學的歲月造就當下的作者,回顧燦爛耀眼的從前,記憶裡有許多想述說、想表達,在這當下有了機會,漸漸成了文字成,了一本簡單明瞭的人文紀事。

 海德堡伊莉莎白門  
古堡:伊莉莎白門
遭戰火(17世紀)與雷擊(18世紀)摧殘的海德堡古堡,吸引歌德、雨果、馬可吐溫等人來訪。

 

大師風範

戰後的德國開始尋求這廣大共和國該何去何從?從歷史的資料找尋、從制度重新改革,原來俾斯麥扮演了德國災難性的開端,俾斯麥所創建的帝國,不是一個德意志民族國家,那是一個用「暴力」掩蓋了國家架構的謊言。

德國藉由追尋過去來思索未來的路途,歌德、海涅、尼采……過去大師遺留給德國的精神仍在,重新站起是需要時間的滋養。作者有一群良師益友的互動,雖難免有像卡爾.史密特般的納粹遺毒在,後人還是可以從其思想裡,看出虛偽不實之說。

書中介紹一些台灣較少聽過的卡爾.雅斯培班奈德托.克羅齊威廉.侯貝克……卡爾.雅斯培奠定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和海德格不同的是,後者的哲學思想擁護納粹,走向偏端。雅斯培不像馬克思.韋伯激情而強烈的英雄印象,「哲學不是某種東西的知識,不是在創造一種思想的藝術品,而是思索本身,一種思索者本質的行為。」雅斯培用一種不顯眼的溫和方式,闡述自己的理念。不帶著納粹主義那樣的剛強風格。

有時激烈碰撞所帶來的並不是最理想的,反而是在差異中不斷交流所獲得,才是符合大眾需求。

海德堡哲學步道.jpg
哲學步道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卡爾.雅斯培 韋伯
    全站熱搜

    春江水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