熾兄常與我有些日常所思或是身處環境的一些交流,
便把近日的一些所思所得,
寫篇文章,致上對好友的敬重!
台灣是座海島!
這樣的常識人人都知道。
但卻人人沒有真正去思考過海島國家的定位。
早期來台的先民因為生活困頓、因為環境、政治種種原因……而離開原本的家鄉,
來到蠻荒的福爾摩沙。
過了幾百年,日本統治了台灣。
撇開國與國的仇恨因素,至今許多的公共設施是延續殖民時所留下的,國民黨接收後許多的建設也是承接日本殖民政府的藍圖。
當國民黨來到台灣時,才知道這是一個富饒之地,但來台的人文化水準趕不上將被接收的台灣人民,許多的衝突與誤解也開始爆發。
4、50年代的生活困頓不是台灣人民所造成,而是敗退來台的國民黨所做所為,
60年代開始起飛的台灣是因為體會到貧困的掙扎生活,只有走出去,把眼光望向太平洋的東面,才有翻身的機會。
香港、新加坡因為島夠小,所以人民能時時有著身處的環境是險惡,只有走出去才能生存這樣的意識。
荷蘭、英國是海島國家,物質缺乏,體認到只有不斷邁向海洋,不斷探索冒險才能為己也為族群尋一條生路。
換個角度,翻翻歷史,近代文明霸國的崛起是海島文化,工業革命不是什麼大道理,只因為英國人知道藉由貿易可以讓日子過得好。
而貿易需要開放的胸襟,更需要能便利的輔助工具,能跑得更快、能產得更多,這樣的機器就是有用,
這樣不斷回饋的正向循環,造就海島國家的子民,
本身就是帶有開放的心態,求知求新的好奇心,勇於未知的嘗試與探險。
這樣的場景,也曾在60年代的台灣看到過,
那是一幅不斷探索於四海各國的台灣子民,漸漸創造亮眼的外匯奇蹟。
那時新加坡我們根本不瞧上一眼,韓國是啥鳥地方,我們放眼在廣闊的土地上,
當然那時西邊的魔多還是封鎖狀態,台灣佔盡地理優勢,天時之便。
現在的台灣,
缺乏想像力,屬於國家棟梁的青年學子,不斷往公務員考試走去。
來到富三代的年輕人,平均出生良好,日子過得不錯,可以整日閒閒空口廢話。
「世代正義」
「社會福利國」
「人民自治」……
這些浮誇的口號,天天掛在嘴邊!
真正往核心價值去想想,
其實許多問題都是文化問題,但偏偏台灣人就愛什麼都扯上政治因素。
台灣是一個海島,
海島的子民不會眷戀於過去的豐功偉業,
因為海島就只是海島,沒有廣闊的土地,沒有取之不竭的資源。
但台灣卻一直緊抱儒家的遺毒,
自漢武帝以來被董仲舒亂寫的偽儒家思想,仍持續留在台灣文化裡。
中國有廣大的土地,但那不是台灣的利基方法。
至今我們一直用「士大夫」的觀念教育下一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卻只搞出一堆不事生產的讀書人,
沒有專業技術的人員,是台灣漸漸敗落的原因之一。
海島的國家,航業是非常重要的舉國建設,
但請問台灣的航海卻是年年倒退中,台灣的船隻一一登記為國外船隻。
別去說商人沒心沒肝,因為貿易、商業就是要在商言商,一一計算,錙銖計較。
台灣該拋棄大國子民的心態,
國民黨撤退台灣,原本以為能攻回大陸,所以當時的建設思考方針,都是以大國心態為思考。
但台灣小國已是不變的事實了,認清過去錯誤的心態,才能真正再次揚帆啟航。
記得前幾年報章媒體不斷歌功頌德電子業,說台灣的電子產業鏈是全球的重心……叭啦,叭啦,
但不到幾年的光景,大陸已建設成可以隨時取代台灣電子業的地位,
我們的電子業,講好聽一點是科技業,說難聽一點的根本就是加工業、勞力密集業。
海島是一個小國,
但通常海島的子民都有遠大視野,
卻不知為何這塊土地的政府與人民都只會緬懷於過去,
曾經傲人的民主自由,如今卻是國力衰退的主因,
每個人開始嚮往「小確幸」,
卻不知這樣的心態,只會帶領台灣走向邊緣化的危機,
日本可以小確幸,因為地夠大、人夠多,更重要的是其他國家對日本的科技產品與工業會買帳,
而台灣不是這樣的情況,
我常說:「人,生而就是不公平、不平等」生在台灣就要認清台灣的宿命,
地小,資源不夠,只有繼續往外發展才是我們的路途,
但請記住下面所說的話,
不是往西邊走去,而是再次把視野望向全世界。
身為人民的我們,被無恥新聞與無賴政府洗腦洗的沒有了想像力,沒了對這世界好奇的想像。
我們對這政府又愛又恨,
我們就像媽寶,
生活過得不好罵它,
生活過得太自由也罵它,
長期被政府保護也被矇在鼓底。
「油價上漲」
「瓦斯費上漲」
「房價上漲」……
我們現在只會關心民生議題,而政府也只會在這議題上打轉,
政府努力壓制物價上漲,也間接壓制了經濟的成長。
何時我們才能認清這座島嶼,
不是大陸,
是座四面環海的島。
機會都有,只是要走出去,
年輕人要能有勇氣出去闖,而不是只會空口說不著邊際的革命情懷。
台灣內耗在選舉與長期的封閉心態裡,
政客與無知的青年學子口口聲聲喊著人民自治,
但請問人民何時自治過了,
不過是一張人人平等的選票,
就只是一張紙,
這張紙選出一群鳥人後,
接著這代議制度的政客與背後的地方勢力就不是你可管得著了!
過去常看到借鏡德國、借鏡瑞士……這樣的議題,
但那都不是的台灣的原型,
瑞士與德國可供借鏡的是專精的技術勞工,那是與美國資本大量分工型態的勞工不同的,
美國企業可以產業外移因為人力可以替換,
而瑞士的人力卻是資產不能帶著走。
台灣是小國不可能事事都建設發展,選取最適合戰略位置,再傾全國的力才能造就屬於我們的路。
請先別笑,早先的新加坡不就是如此嗎!
現在回過頭看當初集中發展電子業好像是一項錯誤,
但這條沒錯,錯的是後來的政府補助與投資發展,成了商人的投機管道。
台灣是個海島,
卻養大批沒用的官僚,
勞委會改成什麼勞動發展什麼鬼東西的,
台灣就是只會在口號文字上下功夫,難道美美的名字就代表人美或效率高了嗎?
以新加坡為例,青年創業只要有計畫政府就是無條件補助你。
反觀台灣的政府,像是你的計畫就是來騙錢的,補助金額少規矩又多,創個屁呀!
一個小島卻用大國的心態來思考國家方針,
那不衰敗才有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