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030849.JPG  

 

書名:最後的知識分子

作者:Russell Jacoby(羅素.雅各比)

譯者:傅達德

出版社:左岸文化

 

《最後的知識分子》是繼閱讀完薩依德的《知識分子論》後,另一本關於當代知識分子何去何從的人文思潮。

下午2:20,行經信義路越過新生南路,右手邊就是大安公園,不想走圍籬的步道,便隨性繞進公園內的步道,漫無目的遊走。像是勞倫斯.卜洛克筆下的馬修.史卡德:「我是馬修,我只看不說」

陰鬱的冷天穿著大外套的我,就是書中這樣的情境。

走過一棵棵等待春意肆漫的樹木,腦中反覆咀嚼雅各比的《最後的知識分子》,中心命題價值在於「知識分子的邊緣化與自我邊緣化。」

知識分子,真如其所說,已消逝無蹤?已經後不見來者?可以想見作者心中的焦慮與感慨。

大學體制漸漸取代個別知識分子的聲音、媒體占據庸庸碌碌的人生、大半時刻資裡本模式徹底宰制主流思維,對照羅洛梅(Rollo May)的著作《焦慮的意義》更有深一層的體會。

西方社會從一次大戰以來,歷經各種思潮運動的湧起,就像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意境。在紛擾的時代裡,各家學說百發齊放。狄更斯說:這是黑暗的時代、也是光明的時代。」

只有在不確定混亂的時代裡,才能深深去體悟。回過頭,對照雅各比的論述,去比對時代的演進。在嬉皮、波希米亞、敲打族,一一歸於平靜。大時代重歸於太平之時,教育漸漸被制式化,文憑勝於一切的潮流之中,過去獨立的知識分子能發聲的管道也逐漸減少,生存於體制內成了不得不然的選擇。

但若進入體制內就無法再做為知識分子,此言恐怕有些過頭了。愛德華.薩依德在其《知識分子論》一書中,對雅各比有犀利的批判。

當下世界在你不注意時,已悄然轉動改變,適應它還是排斥它.....我無法給答案。這麼說或許有些犬儒,在自由體制擁有一份工作,是誰都逃避不了的課題。當然我不會用市面上那種虛浮的心理勵志話語說:「工作就是生活」、「樂在工作」、「如何安排下班後時間.」……這真的很垃圾,你或許是一般上班族、管理階層、公務人員不等……這都不影響身為,發出批判意識的知識分子。

村上春樹的《發條鳥年代記》裡,對犬儒的刻畫可說是淋漓盡致。生活就是這樣,沒啥好爭、沒啥好辯,但總會在某個時刻裡,想去尋回甚麼。用木棒打破固有的父權主義,靠著一點一滴的小行動去轉變看似已成定局的結果。雅各比那狂躁的年代已逝去,卻令他以為批判聲音的消逝。風生水起,總會有幽幽微光在某處再次發亮。

在專業知識外,能否對世界做更深的連結,「觀察、攝取、批評提出見解」國際情勢詭蹶多變,翻翻劉必榮教授的著作《世界真的變了》、《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等書。對於東西方歷史差異可翻翻賈德.戴蒙的《槍砲、病菌與鋼鐵》或約翰.達爾文的《帖木兒之後》一書。

在書中、在腳踏親臨文化差異的國度裡,連結世界的想像。別僵固思維,有時也該逞持在武俠小說之中,遨遊於科幻文學的無限延伸。太平盛世裡最害怕的莫過於「烏托邦」式想像,當一切安詳止穩便猶如一灘死水,水不流必臭之。

人很主觀,記憶很短暫又會扭曲;年華會老去,心靈又脆弱不堪。但我們藉著文字、語言傳承一代又一代的知識與想像。

  

 

arrow
arrow

    春江水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