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1622
Photo by 春江水夜

 

「乎死啦!」

當對方說這句話時,

是代表何種意義呢?是殺人未遂的意思?重傷的意思?還是恐嚇的意思呢?

語言的運用是人類情感的表達、文化的傳衍,

有了語言人類可以建構龐大的社會群落;語言作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基本工具

但語言就像折射的稜鏡,

當語言從發出者的意識,開始產出意涵進而說出想表達的語言,

說出的語言,再經過空間的電流傳動至接收者的腦海中。

 

語言的發出者———————語言的接收者
                  ↑      
            這個語言流動的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時空背景,這背景會受當時社會、習慣、文化等的影響,語言在這空間裡形成的意義理解會偏向時空的所形塑成的語彙來詮釋。像唐朝會有屬於當時的語言所使用的方式。例如美女是指豐滿的女性,現在社會對於美女的意思,可能就不是這樣。以及地域性的空間分布,對於文字的重組編排也會造成語言的歧異。

 

再來語言的發出者,就如同開頭所講的,他一句話的說出,該如何歸屬於他真正的涵意,是發出者內心意識的表現,外人無從探究。

發出者使用語言來表達,想闡述的、想說明在他腦海裡對於一個事件的流程。語言,這時會根據發出者主觀的思考目的塑成特定的語意。

「乎死啦!」可能是因為一時氣憤而脫口說出,那是恐嚇;因為想幹掉對方,那是殺人意思。

語言的接收者,經過層層濾過的語言,再進入他腦海中時,有時所產生的語意會千差萬別。這是不可避免的隔閡性,怎麼說呢?這來自於人的獨立思考性。語言被創造就是要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它的種種定義都是來自於人類。隨著人類的智能發展與社會複雜化、專業化,語言有了各個領域學術用語,就像是細胞不斷的分裂,不斷產生突變性一樣。

從單面的語言出發,這過程不去細察觀看,一下就流過去,進入接收者的心中,涵攝出多面向的語意出來。

闡述這個論點是想說明主關與客觀間的核心意義所在。若無法先了解到語言涵攝的過程,進而衍生的意識差異,探討主客觀就只是互無交集。

 

維根斯坦曾說過:「這世上沒有客觀,當語言說出口,都是主觀意識的表現。」

所以這世界是主觀還是客觀,嚴格來說,要說這世界是一個客觀世界,那只是一個迷信。就像迷信一個有神的世界一樣。真正的世界,永遠跟一個人的心是一樣的。你的心是什麼,你的世界就是什麼。人習慣用眼睛去看世界,而不習慣用心去看世界,所以往往看不到世界真正的本質。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維根斯坦
    全站熱搜

    春江水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